◎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俗谛:súd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佛教语。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世俗谛”,与“真諦”相对。唐李邕《海州大云寺禅院碑》:“曾近俗諦,或乘法流。”明宋濂《重塐释迦文佛卧像碑铭》:“本则真諦,迹则俗諦。真俗混融,皆不思议之事,乌可以异观哉?”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所谓二谛,一是俗谛,二是真谛。”2.引申指浅陋的道理。吴骞辑《扶风传信录》附录引清王士禛《居易录》:“闻座客方谈《易》,采苹笑曰:‘诸君所説,皆俗諦耳。’”★?俗世之道理也。寻常人所能了解之道理。与真谛相对为词。《大乘义章·卷一》:「俗,谓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
1、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此差别世界,就俗谛而言为实有,就真谛言即幻。
2、四艺术教学,虽须务于专技,却贵能以通摄专,以“脱心智于俗谛之桎梏”,进而开掘本质,发扬真理,开风气之先。
3、俗谛一星成劫火,故人千里梦秋云。
5、依毕竟假修,成三摩?提俗谛三昧。
6、有是俗谛、空是真谛。
7、因为空之与有都是属于两边,中智照空的时候,了知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全真谛就是俗谛。
8、故幻有乃是俗谛云云。
9、俗谛是显现万象实际不可缺的受
10、由是见真如之寂减,悟俗谛之幻化。
11、俗谛(假)也具破空、立有、破立绝待的三义。
12、如量智,为照了俗谛森罗差别之智慧。
13、’”此经直辩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
15、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
16、一云真谛俗谛中谛,真即真空,泯亡一切法。
17、即为著空者依俗谛说有,为著有者依真谛明空。
18、然其所统,俗谛而已。
19、俗谛曰智,真谛曰慧。
20、谓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也。
21、一九六三年除夕夜,他看着自己浮肿的双腿,环顾面有菜色的妻儿,写下了“五十四岁今又过,蓬门冷壁岁云终”,“心惨雀粒向妻子”,“发短愁长催易白”等诗句,但也就在同一天晚上完成了《中方鼎》、《永盂》两篇金文考释文章,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的境界。
22、此教系别为菩萨说恒沙俗谛之理,用道种智断尘沙之无知及界外之见思无明,修诸波罗蜜自行化他之行,立三贤十圣之位次,以无碍道金刚喻定为因,解脱道涅盘四德为果,异于二乘。
23、世俗谛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义谛是究竟绝对的真理。
24、菩萨晓得空有之真相,空非空,有非有是幻有,空不是顽空,于一切幻化假相的境界上分别种种万事万相,而心中如如不动;为了利益众生,故随着众生的缘,亦能安住在俗谛上。
25、假立俗谛之法。
26、于佛皆成真实,于凡皆成俗谛也”。
27、(真谛、俗谛)为通说。
28、照俗谛理,即假观。
29、二谛即真谛和俗谛。
30、此依俗谛念也。
31、九无常忍谓由观俗谛之境。
32、言我不随俗谛。
33、一即三,是俗谛三昧。
34、凡有俗见(俗谛),便是法执、我执,固执不解,如穿甲胄,现不出本来面目,何由得悟佛旨?应效鱼儿在水,寸丝不挂,方得自由。
36、前三重的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三种二谛都是教门,从而都是俗谛,亡虑绝言才是真谛。
37、第四重明说四句是俗谛,非四句才是真谛。
38、俗谛闻似则惧。
39、有、空都是俗谛,非空非有才叫作真谛。若对俗谛,应名非俗。
40、是故事法,旦名世谛俗谛等谛。
41、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
42、故经云:“‘真谛俗谛,谓有异耶?
43、三谛者,空谛、假谛、中谛,或称真谛、俗谛、中谛,一法上之德
44、意在脱心志于俗谛,培学术,固根基。
45、若对俗谛,应名非俗。
46、所谓三谛,即?空谛(真谛)、假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中谛)。
47、世俗谛,真谛和俗谛。
48、也就是说化霜计时器的计时值体现了外机的连续低温时间。小乘说诸法无我,大乘于真谛说无我之外,却还于俗谛说化他。
49、于俗谛上决信未决?
50、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缔。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