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避俗:bì sú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避世隐居。 唐 杨凭 《千叶桃花》诗:“若教避俗 秦 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元 卢挚 《渊明归来图》诗:“亡 秦 扶 汉 声隆隆, 渊明 初非避俗翁。”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二回:“这一所住宅,也是个有趣的朋友起在这边避俗的。”2. 指出家。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我和你避俗以来,光阴迅速,不觉已是一载有餘。”3. 舍弃旧俗。参见“ 避俗趋新 ”。
2、年纪大的除在各诗词组织担任荣誉职务,经常参加各种诗词活动的知名诗老之外,尚有一些出群避俗、韬光晦迹的遗士高杰。
3、和靖墓林逋老仙清避俗,独向孤山住。
4、他们也不避俗,但俗中有雅,而且是典雅和高雅。
5、精通兵法,三璃纱最强的军师,却因为过去的因缘而隐世避俗。
6、避俗惟长啸,逢人常不言。
7、出处:杜甫《遣兴》诗之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8、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
9、量力而行展特长,求新避俗不弄险。
10、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艺概。
11、唐代孟郊《送豆卢策归别墅》诗:“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携。在写作上,避滑避俗,
12、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
13、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14、一百二文字有着穿透光阴,超乎寻常的力量。它引领我,躲避俗世一切的浮躁和喧嚣。李娟
15、不弃雅,不避俗,化俗为雅,化雅为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
16、唐杨凭《千叶桃花》诗:“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17、仇秦复汉身始终,渊明初非避俗翁。
18、《送窦庐策归别墅》诗:“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携。
19、的“八事”中“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20、张炎总结了整个宋代词乐与词的创作理论,他的词学思想与词的演唱理论,具有南宋末期词坛复“雅”避俗的时代倾向,反映了南宋末期士大夫审美观念。
21、中写道:“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22、逃禅,逃避俗世生活,遁入佛禅之中。
23、他受到长官的器重,前途看好,却倒行逆施,避俗隐居起来。
24、横长笛,撰小词,寻奇春雨之亭,避俗水西之馆”。
25、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26、求得古朴苍拙之风,后又上追“二王”,求变避俗。
27、至通部照应起伏,针缕颇蜜(sic),结构处喧寂相间,善能避俗,不落故套。
28、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29、是题解,更是自我不避俗怨的揶揄。
30、比者词坛专尚柳调,诚足避俗。
31、(《烟屑四》,《宇宙风》第六期)正是语言运用上的不忌俗,不避俗,使林语堂的散文更接近了闲谈的口吻。
32、养身正觉闲心好,避俗还于小病宜。
33、怀人不厌频开箧,避俗居然简出游。
34、驷马喜门高,怎似莺花能避俗。
35、不畏俗,不避俗,是勇敢者。
36、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向往之境。
37、名以携雪,避俗之意深矣,读者于此观世变焉。
38、号绥山樵子、拙老人、避俗老人等,四川巴县人。相关新闻:《三度空间》在造型上也要“避俗”。
39、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