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纳币:nà b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俗称过定。《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 齐 纳币。” 宋 苏轼 《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细询始末,乃知女十岁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纳币后始归。”★古代婚嫁六礼中的纳徵。参见「纳徵」条。《公羊传.隐公二年》:「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则其称主人何辞穷也。」《幼学琼林.卷二.婚姻类》:「下采即是纳币,合卺系是交杯。」
1、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2、因此,纳征又叫作“纳币”。
3、至于广厦神仪,崇轩侍卫,车舆仆从,帐幄帘栊,鼎饪庖厨,笾簦器皿,请福祈恩之所,献牲纳币之筵,并极鲜华,事无不备。
4、【示例】:(古)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纳币称臣。
5、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
6、纳征又称“纳币”,是六礼中最关键的一项。
7、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9、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10、纳?”是婚礼的第四礼,?的意思是成,即男家在纳吉之后,将币帛等贵重彩礼送给女家,纳币以成婚礼,故又称“纳币”。
11、纳采、问名共一使);日纳吉(归卜之于庙);日纳征(亦日纳币,卜而得吉,使告女氏,纳玄?束帛俪皮);日请期(定吉日也。
12、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
13、盖自宋室不兢,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至夷狄处上,中原处理,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雀,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半已矣。
14、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馀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15、因此出现了货币,于是由“俪皮为礼”进而转为“纳币成婚。
16、其中“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
17、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18、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