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扮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36
更新于

杂扮:záb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宋代流行一种小戏。以剧情简单,逗人喜笑著称。一般为杂剧之散段。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毬。”宋吴自牧《梦粱录·妓乐》:“又有杂扮,或曰‘杂班’,又名‘纽元子’,又谓之‘拔和’,即杂剧之散段也。顷在汴京时,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山东、河北村叟,以资笑端。”任半塘《唐戏弄》第二章四:“至宋金,杂剧之外,又有杂扮,或以为扮而不演,非。”★宋代流行的一种小戏。以剧情简单﹐逗人喜笑着称。一般为杂剧之散段。

1、表演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说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

2、即演出以“末泥”角色为首,四人或五人参加演出,戏剧结构为艳段、正杂剧二段,杂扮四部分。

3、由杂扮艺人扮演,内容多为没有进过城见过世面的乡下人闹的笑话。

4、和其他有关记载,当时的昆山腔在行当体制的构成上,除杂扮一类外,已有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十一行;小生中又有巾生和纱帽小生等分支;贴旦中包括武小旦;大面中也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

5、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

6、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扮或名杂旺,又名纽元子,又名技和,乃杂剧之散段。

7、队戏:《元史?祭礼六》有“兴和署掌枝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的记载(《新元史》亦有此记载)。

8、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是先演个艳段,也叫爨,因有五个脚色出场,所以又叫五花爨弄,然后再演正杂剧,最后加演一段“杂扮”的玩笑段子,内容上各不相同。

9、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杂扮、杂旺、技和,表演滑稽、调笑,或间有杂技。

10、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

11、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杂扮’或名‘杂班’,又名‘纽元子’又名‘技和’,乃杂剧之散段。

12、北路梆子的行当分三大门(须生、正旦、花脸)、三小门(小生、小旦、小丑)与杂扮。

13、其远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滑稽表演、优孟讽谏,秦汉的徘优,唐代的“弄参军”,宋代的“生”杂扮。

14、参见“杂扮”。

15、“杂扮或杂班,又名技和,乃为杂剧之散段。

16、〔杂扮四军提刀赶副净上,绕场奔介〕〔军作杀副净,呐喊下〕〔生惊介〕高力士,外面为何喧嚷?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杂扮或名杂旺,又名纽元子,又名技和,乃杂剧之散段。

17、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

18、《武林旧事》记载:“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拨盆、杂艺、散耍、讴唱、息器、教水族飞禽、水傀儡、鬻水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数,总谓之‘赶趁人’,盖耳目不暇给焉。

19、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金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

20、宋杂剧(金代称“院本”)的演出,由“艳段”、“正杂剧”、“散段”(或称“杂扮”)3部分组成艳段演的是“寻常熟事”,散段是滑稽戏一类的东西,只有正杂剧才是搬演故事的戏曲,音乐多是利用曲子和歌舞大曲的曲调。

21、《元史?祭祀志》记忽必烈至元七年,太子和众官迎佛游皇城,其中有教坊司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

22、张山人,说诨话……李敦等,杂扮。

23、据《梦梁录》载,这三段演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又有杂扮,或曰杂班……乃杂剧之后散段也。

24、从艺术形态上看,它不仅是歌舞,已进而为“杂扮”,赋予一定的戏文内容,即“演故事”。

25、清孔尚任《桃花扇?闲话》:“杂扮冠带骑马,?幢细乐引导

26、从这些绢画、砖石雕刻中,还可看出宋杂剧“散段”演出多为女艺人,特别是杂扮演出中,女艺人更占重要地位,这恐怕与宋大曲中多是女演员有关。

27、妓乐》:“又有杂扮,或曰杂班,又名纽元子,又谓之拔和,即杂剧之后散段也。

28、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

29、宋金院本演杂扮的“副净”(也即后来的“丑”),还要掌握一种很独特的本领??捻捎子。

30、瓦舍众伎》:“杂扮或名杂旺,又名纽元子、又名技和,乃杂剧之散段。

31、京剧《蝴蝶梦》有一对白:杂扮童儿道:“什么鸡毛喧叫?

32、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

33、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

image.png

34、第四章五:“元戏沿宋之杂扮而有院本中之‘杂砌’,?为社会嘲讽,并无政治讽刺,乃二者间之大别!

35、宋杂剧(金代称“院本”)的演出,由“艳段”、“正杂剧”、“散段”(或称“杂扮”)3部分组成艳段演的是“寻常熟事”,散段是滑稽戏一类的东西,只有正杂剧才是搬演故事的戏曲,音乐多是利

36、由杂扮艺人扮演,内容多为未进过城?见过世面的乡下人闹的笑话。

37、训练中,无论是战斗班的战士,还是勤杂班的炊事员、通讯员;无论是军事干部,还是政工干部,人人都要参加训练,个个都是训练能手。据《梦梁录》载,这三段演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又有杂扮,或曰杂班……乃杂剧之后散段也。

38、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民间生活,尤以男女私情为多。

39、北宋杂剧由艳段和正杂剧组成,南宋则改为艳段、正杂剧、杂扮三段。

40、邹遇、田地广,杂扮。

41、四花:除代替小生开脸戏外,尚兼武净之职,如《水擒庞德》的于禁,《五行山》的沙和尚,《木门道》的司马师,《无底洞》的金钱豹,《大反唐》的薛癸等;并担任杂扮,一剧中若有两丑,必有一丑为四花扮演,如《打城隍》之阿狗,《瞎子以灯》的驮子等。

42、据南宋周南《山房集》卷四《刘先生传》,记述当时民间杂扮班子的情况云:“市南有不逞者三人,女伴二人……以谑丐钱。

43、演杂扮的副净,既可称为“纽元子”,强调其扭;潮流又可名为“拔和”,强调其跛。

标签: 杂扮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造句大全

本文标题: 杂扮

本文网址: https://moushishe.com/post/36316.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