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谱牒:pǔ dié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 谱谍 ”。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史记·太史公自序》:“维 三代 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谱谍独记世謚,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谱牒之作,盛於中古。 汉 有 赵岐 《三辅决録》, 晋 有 挚虞 《族姓记》。 江 左有两 王 《百家谱》, 中原 有《方司殿格》。盖氏族之事,尽在是矣。” 夏衍 《方志学与家谱学》:“谱牒是记载一家一族的历史。这种著作形式始于 汉 代,到 魏 、 晋 、 南北朝 时期非常流行, 隋 唐 以后更有所发展。”★ 谱牒指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称家谱、族谱。它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如宗谱、家乘、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谱牒起源很早,在原始氏族社会中,以血绿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聚居单位,即氏族公社。氏族成员出自一个祖先,他们因为血缘亲属关系,居住在同一地区内,因而出现许多的家族、氏族村落。每一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徽号,其目的在于保存和流传具有这一名称、徽号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以便区别于其他世族。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史记.夏本纪〕记述了夏朝世系,自禹至桀14世17帝。据〔殷虚卜辞综述〕,商代「表谱刻辞」有干支表、祀谱、家谱。两汉时期,编修谱牒之风,颇为盛行。汉司马迁以先秦谱牒作为写作〔史记〕的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族望门第为重,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隋唐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制度,任官不再以谱牒作为依据,谱牒的作用,渐趋下降。唐代的谱姓之学,史官撰述的较多,其中又以族姓为主,也有专论家史的。自宋以后,地方大姓之族谱较之前代,发生重大变化。官府不再组织修撰谱牒,也不再作为重要档案文献郑重保管(皇族玉牒除外)。谱牒作为家族档案,分散保存于地方大姓之祠堂或私人手中。士大夫及学者,十分重视谱牒,郑樵〔通志〕十二略,首着〔氏族略〕,对谱牒之学,推源序流,又把谱系细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6种。同时地方名族大姓,盛行修谱之风,形式和内容也有变化和发展。由于兵燹、火灾等原因,元明时期之谱牒,今已不多见。现存谱牒,以清代,民国为多,约40,000多种。较为完整的族谱,包括族规、族约、族产、谱系、传记、族人着述以及人口迁徙、氏族繁衍等,有详有略,可以弥补正史和方志之不足,故具较大史料价值。--作者:沈津 ★记述氏族世系的书。《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也称为「谱第」。
1、一天,银炉被盗贼偷窃了,于是大规模征募悬赏,每个地方都张贴榜文,很着急地追捕盗贼。据谱牒考证,元大德年间(公元1300年左右),石渡熊寿孙携家迁入石门与银炉交界处的熊氏田庄。
2、然吾观世之言谱牒者,辄以?缨阀阅相矜炫。
3、之前,我已研究了无数四川人的家族谱牒,上面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原籍地——“湖广麻城孝感乡”。
4、谱牒是一氏一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之记录,在台湾南部的六堆地区所用名目多沿采家谱、族谱。
5、仕宦闻人缘伐木得行苇,因而稽谱牒叙尊卑,聚则共忧愉,散则相闻问。
6、舜能协浚哲,勋猷信可嘉;天潢颂赐爵,谱牒赐鸿迓。
7、以后废九品中正制,谱牒作
8、新修族谱,要建立、贯彻“世系为本,文化是魂”的理念,大胆打破传统谱牒的内容格局和格式;
9、家居二十余年,修谱牒,建宗祠,以绩学砥行勖勉族党,皆人所不能及者。
10、本文略述谱牒学的源流,并着重就它在修撰地方志方面的作用、利弊作了具体的分析。
11、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宋代宗室的联名呈报制度,宗室谱牒的不同种类、具体编纂体例等问题,并根据有关史料,对宋代所有宗室的人口作了较为完整的统计和进一步的分析。
12、《采花酿酒歌示河东君》:“请从酒国徵谱牒,为尔罗缕辨圣贤。
13、又如:系望(世系郡望);系孙(指后代子孙);系族(一姓世代相传的序列);系录(谱牒。母亲早逝,因为父亲工作调动的关系望寄住在亲戚雏菊阿姨家,转学到‘双爱学园’就读三年级。
14、本文运用八旗谱牒资料,对萨满教与祭祀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15、光绪十四年(1888)再造两边厢楼,从此“宗庙焕然,俎豆秩然,祀产廓然,谱牒亦厘然井然”(晁铭《重建宗祠记》)。
16、从这些谱牒档案的内容和成份上看,大都分为世袭、礼典、号谥、诗赞、林庙志、山川志、古迹志、源流志、本源和年谱等30多个篇章;体例分序、凡例、记、传、考、录、家规、家禁、图表等。20、康熙戊午年(1678)十世孙士芬撰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长安村《堂前邱氏族谱序》以“卜居永州十四都堂前乡”的“肇基公”为始祖,而此无名讳字号谥传谱的“肇基公”却被称为“御史大夫微之公之后”。
17、科场二?荐主同咨》:“至于中行、知推同时行取者,向号同咨,不过以咨文并列,初无谱牒之谊。
18、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
19、为收藏皇帝御书、御制文集、各种黄籍、图画、祥瑞之物,以及宗室名册、谱牒等物机构)学士,因而朱希颜将这件石刻题名为“龙图梅公瘴说”。
20、序跋是谱牒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往往在一部谱牒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21、那个年纪顶轻,有红头发的漂亮莱蒂- -蒲利氏最后的一枝骨朵儿,在当地的谱牒上占那样重要的地位- -还满眼含泪哪!
22、他尤重地志、谱牒,曾为《国安县志》作《记》,取其中有关文献异闻者,以意摘抄数十纸。
23、元龙奏辩,谓:“臣宗本出自高,谱牒炳然。
24、并引《后汉书·祭祀志》的记载,皇家谱牒藏于石室金匮中,尚书和太常进行查验交接,题签印封谓之“表书署函”,这种活动就是“检”字的本意。
25、本报讯记者裘培兴报道国庆节期间,家住锡城癞团渚的谱牒研究者苏茂伦在整理家中藏书时,十分惊奇地发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26、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踩、金牒,特指谱牒。
27、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
28、他还首开私人编撰书目的先例,在目录学和谱牒学方面也成绩卓著。
29、并引《后汉书·祭祀志》的记载,皇家谱牒藏于石室金匮中,尚书和太常进行查验交接,题签印封谓之“表书署函”,这种活动就是“检”字的本意[整理]。
30、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
31、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
32、在清乾隆35年庚寅版《京兆杜氏宗谱》中,主修杜君陈(杜甫第31代孙)所撰《重修杜氏谱牒源流发挥》云: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嗣业“受父命,去甫殁余四十年启甫之柩,襄?事于偃师,途次,子荆乞言,元稹征之为志。
33、自兹以后,代有名宦,谱牒所载,班班可考,余亦弗申赘。
34、徽州谱牒是中国谱牒的重要组成部分。
35、又如:系望(世系郡望);系孙(指后代子孙);系族(一姓世代相传的序列);系录(谱牒。
36、《毕补特伊》(即毕摩谱牒)的结语这样写道:“……毕者靠书籍,橙黄色书籍,祖传于我辈;贤言和巧语,父读我牢记;武土和罗勿(毕摩法具名),长辈传给我。
37、凡谱牒所载,考诸经史记著之书,引物连类,无一不合者,吾于是乎知汪氏果出于鲁公之后,而汪芒,汪野,汉漫不相入之辞,或为汪芒,未详孰是,姑志之,以待博物君子。
38、谱牒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39、为此,他走访族间老人,在一耄老家中寻见两件谱牒史料:一折人物图像,叫作《世袭指挥印结图》;一本《红案》,即档案。
40、近十余年来,专力从事谱牒学研究,撰写唐人年谱,撰有《文章四友年谱》(苏味道、李峤、杜审言、崔融)、《初唐三经师年谱》(孔颖达、陆德明、颜师古)、《杜甫交游年谱》(房?、严武、苏源明、郑虔、李邕、李舟、杜位等)、《唐代诗人行年考》(李翰、李远、李廓、张彻、张署、张随等)等。
41、巴蜀之地,这个!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所在,给了他充分张扬个性的空间,一个家无谱牒,漏于属籍,后指天枝为姓的人,读奇书、观百家、学游侠,杂儒、道、纵横等思想于一炉且专于豪侠使气的人,终成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
42、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
44、通婚的姻家如果不是通家之好,而是不熟悉的家族,也要先查谱牒,以免“婚宦失类”。
45、但谱牒久未增修内多遗缺,间有迁于他乡者,恐日久变迁,?考无由,甚至交臂相失视一本如秦越人,诚可虑耳,且以间暇之日手叙成册。
46、西周的重要档案有:先王之典法,载全国民数和山川形势之版图,群臣百官之功书,刑狱诉讼、选贤举能之文书,维系诸侯国之盟书,以及记录王室世系的谱牒等。
47、根据医著、医案、谱牒等文献资料,勾勒新安郑氏喉科医学的总体轮廓,初步探析郑氏喉科学术经验。
48、具有谱牒在,安人之原委远矣。
49、在王鸣盛搜集的各种史料中,约分两类:一类是文献记载,包括野史笔记、方志谱牒、诸子百家、诗文别集、佛道典籍等等;另一类是文物资料,包括钟鼎尊彝之款识、山林冢墓祠庙伽蓝碑碣断阙之文;他认为这两类材料可以互相检照、互相印证,并且实际运
50、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就是人之本。
51、以“中国梦与谱牒文化”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百姓论坛研讨会现场。
52、可见太史公司马迁对谱牒的重视和信赖。
53、本报讯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我市将依托市博物馆筹建“谱牒研究中心”,发掘、整理民间宗族谱牒资料,为祖国统一服务。
54、艺文志二》谱牒类有《李氏房从谱》一卷。
55、唐?王绩《重答杜君书》:“虽国破家亡,朝迁市变,谱牒存录,守次可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