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博洽:bó qià 基本解释:[learned] 学识广博博洽多闻●详细解释:1. 广博。多谓学识广博。《文子·下德》:“覆露皆道,博洽而无私。”《后汉书·杜林传》:“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李贤 注:“博,广也。洽,徧也。言其所闻见广大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伪中》:“ 洪(葛洪 )以博洽名 江 左,身所著书,殆六百餘卷。” 郭沫若 《庄子与鲁迅》:“ 鲁迅 这位承先启后的代表一个新时代的作家,把他的博洽的学识和经验融化在他那千锤百炼的文体里。”2. 通晓。《元史·儒学传·梁益》:“博洽经史,而工于文辞。”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制科议》:“如前代制科之类,必兼通诸经,博洽子史词赋,乃得预焉。”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諫、博洽坟典,足以通达军谋、详明政术者,均可入翰林之选。”★◎ 博洽 bóqià[learned] 学识广博博洽多闻★学识通博。《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卷五七.沈约等传.论曰》:「而约以高才博洽,名亚董、迁,末迹为踬,亦凤德衰乎。」
1、《万历野获编?王师竹宫庶》:“信阳王师竹宫庶,与先人最相善,且不拘词林前后辈俗体,博洽虚心,过从甚密。
2、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
3、人如其字、他坦荡洒脱、才高识广、博洽多闻。
4、陈政为人淳直忠厚,博洽多闻,著有《东井集》。
5、此编主要杂论经义异同及史传谬误,博洽详明,“实能正经解之乖违,订史传之阙误”(《考古编》张海鹏后识),多有可取。
6、事实上,他本人的传统文化修养之丰富博洽,虽老师宿儒也诧为奇才。
7、学问博洽,为文无长语。
9、《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引据博洽,多得悦旨”。
10、他之所以“博洽多闻”,这,或许就是一“解”吧。
11、降志尊贤,高才好学,艺文博洽,智略宏通。
12、韩愈的《进学解》,仿扬雄的《解嘲》而作,也是假设问答形式,此两篇为“词赋之流,徒事敷陈,不关辨释”(《汉文典》)。”(《石洲诗话》卷四)他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
13、长明博洽多智,又工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称其才。
14、黄伟修曾亲访山东数月,有不少真实见闻,足可印证本书中的某些说法;老同学陈一弘好学不倦,博洽多闻,除了提供若干数据资料,也对我的三国观点有所纠正。
15、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16、汉仪少颖悟,博洽通敏,贯穿经史百家之籍,尤工于诗。
17、薛凤昌在“冷辟”问题上说过:“作者固陈箧发书,猜者举攒眉蹙额,欲矜己之博洽,而不恤人搜索之苦,是亦大杀风景也。
18、五但为人机警勇决,学问博洽,文章华敏,又善骑射。
19、以敏求博洽,不应疏於搜采。
20、【鼾睡他人】宋岳珂《?史?徐铉入聘》:“国(南唐)初三徐,名著江左,皆以博洽闻中朝,而骑省(徐)铉,又其白眉也。根据宋初学者徐铉《骑省集》中《故汝南县太君周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记载“夫人讳某,字某,庐江舒人,三国时吴将公瑾之后。
21、儒学传?梁益》:“博洽经史,而工于文辞。
23、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
24、他们还举出欧美与日本的优伶“靡不学博洽多闻”而“国家所以礼遇之者亦至隆厚”,来进一步说明戏剧事业的高尚。
25、帝以仪文称不著,宜得问学博洽、器宇整秀者召赴中书,试以文乃遣。碑文多有残缺,可辩者有2500余字,书体工整秀劲,波折险峻,有褚体韵致。
26、的上将周克玉来说,仅诗词书法和博洽多闻,还不足以展示他内在的“儒将”风范。
27、近搜博览?博洽多闻?尤明於时事和朝章典故。
28、余读之,义例详明,征引博洽,凡广谷大川寒暖燥湿之异制,民生之异俗,器物之异宜,与夫司农司马之所隶,乡举里选之所收,德行道艺之所贯,靡不灿然具备,秩然修明,即志一郡而全粤之规制具焉。
29、(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30、至于范云、沈约,参预缔构,赞成帝业;加云以机警明赡,济务益时,约高才博洽,名亚迁、董,俱属兴运,盖一代之英伟焉。
31、子止记问博洽,作易、春秋《传》,援据详甚,不肯臆说。
32、他博览群籍,博洽多闻,不但在文献典籍辑录中,博采众长,兼容并取,辑成《周易郑康成注》,使已佚的一部分两汉经义得以保存,为研究者利用,还在其《困学纪闻》中撰有《说经》八卷,显示出其经学的独到功力。
33、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34、《唐中散大夫沛国公武公神道碑铭》:“公即考功府君第三子也,肃而宽,简而廉,忠方抗直,纯厚?固,博洽文谊,周通宪法。
36、中马融,才高博洽,为世之通儒。
38、夫气者,吾身之至精者也;以吾身之至精,御古人之至精,是故浑合而无有间也(见文集《与孙芝房书》)。后二年,沈仲复中丞赏识黄庆澄博洽的学识和通达的品性,举荐他去日本考察,驻日使臣汪芝房编修亦出金资助。
39、孝武帝刘骏这个人,史书上说他“机警勇决,学问博洽,文章华敏;省读书奏,能七行俱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九)。
40、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于困学纪闻提要,称「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实际则不仅仅是宋代,在我国学术发展史上,王应麟堪称第一流学者。
41、全书以求备、求真为原则,通过照录、并载、补裁等方法,广泛征引文集、实录、传记、野史笔记、方志等各类文献,在史料上表现出博洽、珍贵、慎核等难能可贵的史料特征。
42、(《石洲诗话》卷四)他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
43、学识博洽,与道宣律师共扬律学,移风化俗,严持净戒,著述是务。
44、晚明学人沈德符说:“向来俗儒浅学,多剽其略以夸博洽,不一而足”。
45、披沙拣金,集腋成裘,其博洽之功,颇足以抵冗杂之过,在读者别择之而已。
46、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
47、齐王?传》:“?齐王??降志尊贤,高才好学,艺文博洽,智略宏通。
48、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49、既长,博洽通敏,尤深于《诗》及《春秋》三传。
50、嵇康幼时丧父,靠寡母及兄长教养,自幼养成“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的个性与学风。
51、东汉时期的杜诗,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见效大又省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著名的两位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52、诚感神明,咸歌黍稷之盛;才储博洽,独识蝌蚪之文。
53、全书以求备、求真为原则,通过照录、并载、补裁等方法,广泛征引文集、实录、传记、野史笔记、方志等各类文献,在史料上表现出博洽、珍贵、慎核等难能可贵的史料特征。为了评价山鸡椒和毛叶木姜子的不同品种和品系,采
54、正因为其父是一位史官,沈德符深受影响,自幼喜闻朝野故事,同当时士大夫及故家遗老、中官勋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览,博洽多闻,尤明于时事和朝章典故。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