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谕旨:yùzhǐ 基本解释:[imperialinstructions]皇帝晓示臣下的旨意●详细解释:1.晓谕帝旨。宋孔平仲《孔氏谈苑·杨大年不愿富贵》:“真宗将立明肃作后,令丁谓諭旨於杨大年,令作册文。”《金史·宣宗纪中》:“庚戌,皇后生辰,詔百官免贺,仍諭旨曰‘时方多难,将来长春节亦免贺礼’。”2.皇帝的诏令。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大行皇帝面諭,立皇太子。伊等即假传諭旨,造作赞襄政务名目。”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用人行政,明降諭旨。”孙犁《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谕旨yùzhǐ[imperialinstructions]皇帝晓示臣下的旨意★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谕,告诉、吩咐之意;旨,意旨之意。〔左传〕记天子谕告诸侯之词;〔宋史.职官制〕记:「官吏用榜谕以告谕人民,皇帝作戒辞以谕百官」。表明谕为以上告下。到了唐代,凡百官有事奏请皇帝,根据皇帝意志起草答覆奏请之人的公文称为敕旨,简称为旨。至宋代开始,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圣旨,皇后发布的旨意称教旨,太子发布的旨意称令旨。大臣下行的命令称钧旨,知府以下发布的命令称台旨。元代称白话诏书为圣旨。明代皇帝命侍臣直接向各衙门口头下达命令或指示,称为圣旨,也称谕旨。清代沿用明制,由于皇帝下达的谕令都冠以「上」字,上谕就成为清代皇帝的专用文书了。谕旨是对皇帝所发布命令的总称,但二者也有区别。凡皇帝主动发布的指示性命令称谕,根据臣工的请示报告而发布的答覆性指示称旨。 唐代玄宗初年设翰林院,开元26年(公元738年),又从翰林院分出学士院,翰林供奉改称学士,为皇帝起草各种文告。由宫中发出的文告称为内制,而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起草的各种文令,经宫外的中书门下发,称外制,总称两制。由于天下用兵,深谋密诏等皆从内制发出。故内制比外制重要。宋元两代沿袭旧制,由翰林学士起草文告。如果翰林学士被加「知制诰」衔,就成为代皇帝起草文告的专职秘书。明代废中书省,取消丞相,皇帝集六部之权于一身。设内阁,由内阁大学士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认可后下达诸司,如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覆或批办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称作票拟。清代康熙年间,由被称为南书房行走的入值南书房的翰林草拟谕旨。雍正7年(1729),建军机房,后改为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用「奉谕旨」的名义向各部门发布旨令,或直接廷寄给各地督抚。 清代皇帝指挥日常政务主要使用谕旨。由军机大臣承皇帝之意代拟呈阅,经皇帝批阅后,凡属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所共知者,即由内阁公布,为明发谕旨。其式曰「内阁奉上谕」或「内阁奉旨」。凡属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等机密不便发抄者,即以军机大臣奉旨之名义,由军机大臣用寄信形式,直接转达给有关官员,为寄信谕旨,又叫廷寄。文首载明「军机大臣字寄」或「军机大臣传谕」。谕旨为折叠式,白纸墨书,每幅高26厘米,宽11.5厘米。军机处承旨撰拟的谕旨,均另抄于册存档,称上谕档,文稿逐日销毁。对于一些机密要务,皇帝往往亲自用朱笔书写谕旨,称朱谕,格式不受任何约束。对于日常政务,由大学士等拟稿,经奏呈皇帝同意后,用朱笔誊写的谕旨,也称朱谕。论文直书谕某某部及所谕之事,文尾书特谕,通常为折式,称谕折。皇帝用朱笔批于臣工奏章上的谕旨,称朱批谕旨。皇帝口授大臣传达执行的旨意,称面奉谕旨。光绪10年(1885)后,用电报发布的皇帝命令,称电旨。--作者:李红★皇帝晓谕臣民的诏书。喻示、晓喻。《金史.卷一六.宣宗本纪下》:「以彗星见,改元,大赦。谕旨宰臣。」
1、17王的谕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犹大人都欢喜快乐,设摆筵宴,以那日为吉日。
2、为了达到陷害东林党人的目的,顾等三人纂辑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示谕奏疏档册,加上案语而成,中间多有混淆是非,颠倒转折之处。按并发示谕旨,有云廷臣所议之条“朕览之不禁堕泪”,“今宽尔殊死之罪,令尔自裁,又赦尔父兄子孙伯叔等多人之死罪,此皆朕委曲矜全,莫大之恩,尔非草木,虽死亦当感涕也。
3、但是,这谕旨并未能堵住昌盛的贪欲,在宣德五至八年(1430?1433)他一再出使朝鲜,为宣宗索取海青、黄白鹰、土豹,并为辽东都司传诏换易耕牛时,都因为收不到大量贿赂的礼物,而“故为侵逼之计”,给朝鲜制造种种麻烦,让他们防不胜防。
5、另外,皇帝用朱笔批于臣工奏章上的谕旨,称为朱批谕旨;皇帝口授某大臣传达施行的旨意,称为面奉谕旨;清末用电报拍发的谕旨,称为电旨。
6、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
7、10末底改奉亚哈随鲁王的名写谕旨、用王的戒指盖印、交给骑御马圈快马的驿卒传到各处。
8、谕旨一出,以色列人就把初熟的五谷、新酒、油、蜜,和田地的出产,多多送来;
9、在最后一道谕旨中,教宗赐以「讲道师」的荣衔,勖勉他再接再厉,为圣教会效劳,广扬福音于普世。
10、一日,家乡故交黄子申上门拜见,望提携一二,行健慨然应诺,上疏荐为谏议大夫,没二天,皇上谕旨下达,擢用黄子申为谏议大夫。
11、标准银行历史悠久,是南非乃至非洲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上亲御楼抚谕,傅、正彦语颇不逊,胜非乃从皇太后出谕旨。
12、雍正六年,皇帝谕旨:“风雨时若,百物繁昌”,自雍正元年敕建时应宫,虔祝龙神,几年以来,有祈必应,其“福庇苍生”的实例,历有明验。
13、雍正帝深居大内,却于地方官场民情了如指掌,可见其建立的密折上奏制度极为成功,因此而留下的大量《朱批谕旨》??“天下第一痛快之书”,又成为研究该朝政事乃至廓清“谋父篡位”、“杀兄屠弟”、“杀年灭口”、“遇刺身亡”等传说迷雾的基本史料。
14、皇帝以“年届耄耋,笃学不倦”的谕旨,命武英殿将《易解》刊刻颁发,其余两书留下阅览。
15、(《雍正朱批谕旨》)对于这样一个叛逆者,吴敬梓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上芥,这就可敬了!
16、堕落之前,亚当的意志并不是罪恶的奴仆,所以他的意志不受罪和败坏的束缚,但是它不能脱离上帝的谕旨。
17、河工海塘事宜,谨遵嘉庆二十五年以前所奉谕旨及督抚河臣奏疏所陈节,载于各省河、海条下。
18、题奏奉到谕旨,临时宣传,莫测诚伪。
19、秉承辅政大臣旨意的礼部竟然置先皇帝、当今皇帝的谕旨于不顾,最终还是孝庄皇太后的干预才撤回辅政大臣的批示。
20、乾隆皇帝曾下“谕旨”,曰吴天半“恶贯满盈,神人共愤”,要“隐诛其魄”,足见吴天半在清统治者心目中的份量和在起义部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1、惨案发生后,清廷害怕事态扩大,发布谕旨,一面谕总理衙门“速与窦纳乐剀切申论,令其电致威海英员,暂缓勘办,万不可一味操切从事”;一面电令山东巡抚袁世凯“先行设法解散,并详切开导绅民,勿再自贻伊戚”(《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7页)。
22、他们将王的谕旨交给王所派的总督与河西的省长,他们就帮助百姓,又供给神殿里所需用的。
23、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二十日,乾隆降谕旨“幼好读书,识见明晰,办理旗物亦属妥协,朕意欲封为郡王。
24、他登基那年(1723年)就颁谕旨嘉奖普济堂。
25、14于是骑快马的驿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谕旨也传遍书珊城。
26、诸王之王亚达薛西赐谕旨给以斯拉祭司,精通天上神律法的经学家,愿你平安。
27、拉8 : 36他们将王的谕旨交给王所派的总督、与河西的省长、他们就帮助百姓、又供给神殿里所需用的。
28、帝优宠大臣,不欲劳以筋力,数遣恺谕旨于诸公,谘以当世大政,参议得失。
29、在庄亲王等人的奏覆中更清楚指出:「如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者,久在圣明洞鉴之中,是以特书谕旨,密封内廷。
30、’”清林则徐《批余保纯等呈洋商劝外商节略并义律说帖禀》:“本大臣但知懔遵谕旨,力断鸦片来源,不能曲恕诡谋,为开门揖盗之事也。
31、对曰:“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若事关切要,圣虑折中,期於必行者,即降谕旨,宜重考成。
32、然而老明戈特太太的这道谕旨却使他清醒地看到,这个家族认为他们有权强迫未来的女婿去干些什么,他被这种角色激怒了。
33、观雍正谕旨,大抵多有此种“歪词”胁制之事,流氓光棍气十足。
34、革职留任,以观后效,并谕旨首立“札萨克图蒙荒行局”,开放洮、蛟两河沿岸的生熟荒地,并在今郑家屯设“蒙荒行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