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36
更新于

李贽:lǐzhì 基本解释: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后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哲学上属王阳明心学一派师事泰州学派大师王襞,公然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传统,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其主张对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有重要影响。有《焚书》、《藏书》、《续焚书》、《李温陵集》等。●详细解释: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后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哲学上属王阳明心学一派,师事泰州学派大师王襞,公然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传统,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其主张对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有重要影响。有《焚书》、《藏书》、《续焚书》、《李温陵集》等。★  李贽(1527~1601)号卓吾,又号笃吾,明福建泉州晋江人。李贽个性倔强,落落寡合,不受管束;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福建乡试举人,后以道远,未再应考历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万历八年(1580)辞去姚安知府后,定居湖北黄安,依友人耿定理生活;耿定理死后,移居麻城龙湖,筑芝佛院以居,有僧人无念等供奉其生活。  李贽在龙湖隐居二十年,平日喜接引人,来问学者,无论缁白,披心酬对;其他时间一面读书,一面着述,他的着作大部分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包括〔焚书〕、〔藏书〕、〔续藏书〕、〔易因〕等。  李贽在南京时,认识了王畿(龙谿)、罗汝芳(近溪),对之极为推崇;又与焦竑结交,友谊甚笃。他的老师为王襞,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心斋的儿子,他的学术传承应属泰州学派。  好友何心隐被杀,李贽极为伤心,写了〔何心隐论〕一文,极力替他伸冤;并怪罪耿定向,因为怕连累,未加援救,批评耿定向是假道学,平常喜欢说讲学,为世道要有「不容己」的精神,但在救何心隐这件事上,畏首畏尾,不敢沾手,使耿定向极为难堪,于是散布谣言,毁谤李贽,并派人拆毁芝佛院,将李贽驱逐出境。  万历二十九年(1601),李贽由友人陪同,离开麻城到北通州马经纶家居住;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捕李贽入狱;李贽在狱中用剃刀自刎,结束了他的一生,享年七十五岁。  在李贽的着作中,用讽刺的笔调,嘲讽圣人,批评儒家经典及先儒之教;他认为六经、〔论〕、〔孟〕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有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的因病发药,不是万世之至论。他把往圣的垂训、先儒的传注、家庭学校的诲诫、世俗的认识,认为都是一种朦胧的不清醒的沿袭,一世之人,都是有目无所用的瞎子。  他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倡纯正的童心;他认为道学家抬出道统说,无非显示他们的「好自尊大」,实质上是一种捏造和对古人的诬蔑;他认为荀卿较孟子的思想更为通达而不迂,因此荀卿的地位应该排在孟子之前。他说:「道学家自鸣清高,实际志在高官厚禄。有的道学家能写几句诗,就自称山人,有的不会写诗,会讲良知,就自称为圣人。他们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又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同狗彘然也。夫世之不讲道学而致荣华富贵者不少也,何必讲道学而后为富贵之资也?此无他,不待讲道学而自富贵者,其人盖有学有才,有为有守,虽欲不与之富贵不可得也。夫唯无才无学若不以圣人讲道学之名要之,则终身贫且贱焉,耻矣,此所以必讲道学以为取富贵之资也。」  李贽在〔焚书〕卷四中又指出:「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以为杂念不起,便是真实大圣大贤人矣;其稍学奸诈者,又搀入良知讲席,以阴博高官,一旦有警,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甚至互相推诿,以为能明哲。盖因国家专用此等辈,故临时无人可用。」  李贽对当时道学的批判是全面的,他指出一般人对圣人的迷信,经典的缺陷,道统说的虚构,道学家的虚伪、丑恶、无用。他被当时的统治阶层目为异端,惑世诬民,因而遭受到必欲杀之而后快的厄运。  李贽贬斥儒家而推奖诸子,对受人唾骂的谯周、冯道,他替他们翻案,表彰他们「救民的苦心」。他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黄老也可,申韩也可,苏张也可,孙吴也可,他们总都各有其用,不儒家欺世盗名,空谈心性。  李贽不像一般道学家把世人都要限定在一条路上,尤其是他对张居正(江陵)极为推崇。张居正杀何心隐,李贽极为痛心,他所以和耿定向(天台)绝交,其根源就在耿定向没有向张居正说情救援何心隐;然而他对张居正却极为尊重,如他在〔答邓明府〕函中指出:「何公布衣之杰也,故有杀身之祸;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不论其败而论其成,不迫其迹而原其心,不责其过而赏其功,则二老者,皆吾师也。非与世之局琐取容,埋头顾影,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因宠之私者比也。」李贽认为张居正和何心隐,都非俗流,都是豪杰,都可奉为师表。张居正虽反对讲学,但其伟大不可及处不容因此而埋没。对何心隐之死,李贽颇为张居正出脱,他骂那班杀心隐以媚江陵者为非人。至于张居正本人根本未把心隐放在眼里,何尝必欲杀他呢?他这种冤心隐而不恨江陵,强调公是公非、公好公恶的见识度量,实非一般道学家所能及。  李贽崇尚事功,所以他称赞江陵,称赞管仲,他骂董仲舒是章句腐儒,反对他所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李贽这种翻天覆地、独具己见、崇尚自由、狂放不羁的精神,在中国近古思想史上,自有其历史评价。--作者:程运

1、浅论李贽的市民思想及其局限性

2、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如此,故吾以为真正高阳酒徒可敬也。

3、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李贽在《豫约?早晚山门》中说:“山门照旧关锁,非水火紧急,不得擅开;非檀樾(即施主)为烧香礼拜来者,不得擅开。

4、出处:明?李贽《答马历山书》:“然非龙溪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师说,不少改变,亦未必靡然从风,一至此也。

5、明李贽《答耿中丞论淡书》:“是以古之圣人,终其身于问学之场焉,讲习讨论,心解力行,以至于寝食俱废者,为淡也。

6、明末李贽《焚书豫约》,晚近苏曼殊,皆尝言应付僧。

7、万历十一年(15,焦竑会试落第,万历二十五年,焦竑受科场案的影响而遭贬官时,李贽均驰书并赋诗劝慰。

8、明李贽《圣教小引》:“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友朋劝诲,翻阅贝经,幸於生死之原窥见斑点,乃复研穷《学》《庸》要旨,知其宗贯,集为《道古》一?。

9、【出处】明?李贽《藏书?大臣传?狄仁杰》:“同尘合污,与世委蛇。

10、明?李贽《与弱侯焦太史书》:“所幸菩萨不至终穷,有柳塘老以名德重望为东道主。

11、李贽反对以忠、孝、仁、义的伦理教条规定人的善性,他主张“不必矫情,不必违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茂族华宗,人英时彦同谢庄之风貌,类殷冲之(缺)之重,王姬之盛,□降情抑志,流谦自牧,弗恃贵以宣骄,岂矜荣而黜礼。

12、因此,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展开李贽人物史评的论述:首先,通过揭示李贽的人格、心态及学术旨趣,论述其狂狷的个性对评价人物的内在影响;

13、李贽时文观辨析

14、【出处】明?李贽《读书乐》:“束书不观,吾何以欢?

15、明李贽《复李士龙》:“若七十三岁而令人好利,与七十六岁而兼欲好名,均为不智,均为心劳日拙也。

16、明李贽《与梅衡湘书》:“若我边彼边各相戕伐,则边境常态,万古如一,何足挂齿牙耶?

17、明?李贽《与友人书》:“胸中有数百篇文字,口头十万首诗书,亦足以惊世而骇俗。

18、明李贽《与明因书》:“世上人总无甚差别,唯学出世法,非出格丈夫不能。

19、山麓原有洞龙书院,明李贽所著《焚书》、《藏书》、《续藏书》半脱稿于此,其址已毁。

20、明李贽《又答耿中丞书》:“阿世之语,市井之谈耳,何足复道之哉!

21、裴化行《利玛窦司铎当代中国社会》一书介绍了李贽和利玛窦的交往:“那们啸啸王侯,目空一世,不肯轻易晋谒达官显宦的李贽和尚,竟不惜纡尊枉驾先来拜访利公。

22、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李贽 

23、明李贽《读书乐》诗引:“凡昔人之所忻艳以为贤者,余多以为假,多以为迂腐不才而不切于

24、明李贽《移住上院边厦告文》:“今尚未塑佛,未敢入居正室,且亦未敢谢土。

25、明李贽《与焦漪园》:“偶开书帙欲以散闷,而奇字奥义,无从问卜,反增闷耳。

26、到李贽的父亲林白斋时,家庭的信仰已经摆脱了曾祖母信仰的影响。

27、明李贽《与周贵卿书》:“仆与先公正所谓道义之交者。

28、明朝李贽形容为“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的天下雄关,5月2 3日上午,迎来了’9 9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长城艺术节的隆重开幕,古老的居庸关在中外艺术家们的载歌载舞中一洗漫漫征尘,披上明媚的春装。

29、【出处】明?李贽《咏古》:“断臂燃身未足夸,何当垂老问年华。

30、李贽对明末及清代自传体小说的影响摘要李贽是明代后期名震朝野的异端思想家、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31、明李贽《答耿司寇书》:“夫君犹龙也,下有逆鳞,犯者必死,然而以死谏者相踵也。

32、【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33、明李贽《四书评?孟子?尽心上》:“文字爽明直捷。

34、李贽:“若为欢悦世人,空劳筋骨损精神。

35、【出处】:明?李贽《晃错》:“[晃错]公尔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晃氏之不安矣。

36、摘要在明代中期之后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中,李贽是最为激烈的一位,他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富于叛逆精神的“另类”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直接成为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37、明李贽《答骆副使》:“乃过辱不忘,自天及之,何太幸!

38、宝玉见他这样,还认作是昨日中晌的事,那知晚间的这段公案,还打恭作揖的。:明?李贽《焚书?杂述?因记往事》:“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

image.png

39、明李贽《答刘晋川书》:“令郎外似痴而胸中实秀颖,包含大志,特一向未遇师友耳!

40、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41、明李贽《初潭集?君臣?畏慎相》:“孔光沐日归休,终日燕语,不及朝省政事。

42、明李贽《史纲评要?宋纪?神宗》:“人见帝俯躬称谢,以为敬信,殊不知实远之也。

43、【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人下士,识才尊贤又如此。

image.png

44、明李贽《解经文》:“世间有一种不明自己心地者,以为吾之真心如太虚空,无相可得,祗缘色想交杂,昏扰不宁,是以不空耳。

45、明李贽《豫约》:“故我尝自谓我能为忠臣者,以此能忘家忘身之人卜之也,非欺诞大话也。

46、明李贽《代深有告文》:“龙潭湖芝佛院奉佛弟子深有,谨以是年日月,礼拜梁皇经忏以祈赦过宥愆事。

47、明李贽《读史汇?岳正》:“杨邃?虽以叶文庄《圹志》为未详,以太白(李白)、柳州(柳宗元)比拟为非类,以金绯在躬为非所以幸先生,字字皆滴血,可畏也!

48、明李贽《答耿中丞论淡书》:“若苟有所忻羡,则必有所厌舍,非淡也。

49、明李贽《道教钞小引》:“若一息不铭刻,则骄气作,态色著,淫志生,祸至无日矣。

50、一百三焦竑与李贽可以说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相忘形骸的,在治学与政治斗争中互相支持、互相勉励、相互讨论的战友,他们之间的友谊,可以说是至死不渝的。

51、佛教讲“成佛作祖”,也不光是有慈悲、有智能就能够成就,最重要的,还要有勇气。袁宏道前期所习主要是李贽“狂禅”,而李贽认为“率性而行,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的根基。

52、明李贽《初潭集?君臣五》:“夫暴君、纵君一也,但有强弱之差耳。

53、对李贽著作的误读

54、海瑞、李贽、郑和、左宝贵、赛典赤?赡思丁、阿合马等。

55、论李贽经济伦理的批判性

标签: 李贽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常用造句

本文标题: 李贽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42281.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