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褒贬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74
更新于

一字褒贬:yī zì bāo biǎ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原谓《春秋》笔法严谨,一字即寓褒贬之意。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 孔颖达 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后亦泛指论议事用词严谨而有分寸。 唐 柳宗元 《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著文启》:“又不得效薄技于前,以希一字之褒贬。” 唐 方干 《酬孙发》诗:“从来一字为褒贬,二十八言犹太多。”★语本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後用以比喻为文记事论人,用字措辞非常严谨。 唐.柳宗元〈上扬州李吉甫相公献所着文启〉:「及阁下遭谗妒在外十余年,又不得效薄伎於前,以希一字之褒贬。」

1、其精神与一字褒贬的春秋大义一脉相承。

2、书画留白的目的是求其意境深远,史书疏略则是因为春秋笔法,一字褒贬,两者自不可相提并论。

3、并无一字褒贬,只对事件本身作客观记述。

4、助特别批评二传处处以“一字褒贬”之说释经。

5、儒家所谓“为圣者讳”,“为尊者讳”,“一字褒贬”等等手法为后世史学家所法,历史的真相也在这些史学家橡皮泥式的笔法中变得面目全非信史需要后世的史学家费大力气去考证,这是儒家史学观给传统史学带来的恶果之一。

6、古儒谓春秋大义,在于一字褒贬,故无法则,难以明晰

7、按理说,面对这一情况,以体贴女孩儿知名的宝玉是应该知道自己答话的份量的—一字褒贬,直接关系到尤三姐这样一个失足过的女子的终身命运。

8、《春秋》重在“书法”,讲究一字褒贬。

9、展览对高克勒的抵抗行为,以及莱恩的恐惧念头并无一字褒贬。

标签: 一字褒贬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常用造句

本文标题: 一字褒贬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30354.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