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233
更新于

焚书:fénshū 基本解释:[bookburning]销毁被认为在政治上或对社会有害或具有颠覆性的著作或图片,或由有这种思想或行动的人所著的作品●详细解释:1.烧毁书籍。多指秦之焚书。《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史之闕文,为日久矣,加復秦人灭学,董卓焚书,典籍错乱,非止於此。”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著述·经传佚书》:“先秦徐福入海时,必携古经传同往,此时焚书事未起,必有壁经全书在倭。”2.指秦始皇焚毁的书。唐元稹《赠郑馀庆太保制》:“受命有考父之恭,待士有公孙之广,焚书逸礼,尽所口传;古史旧章,如因心匠。”参见“焚书坑儒”。★◎焚书fénshū[bookburning]销毁被认为在政治上或对社会有害或具有颠覆性的著作或图片,或由有这种思想或行动的人所著的作品★烧毁书籍。《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1、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四人因见秦政暴虐,怀着“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的情志,相继隐于终南深山,后同隐商山(以称地肺山,在今丹凤县城西南,秦时属商县),过着“岩居穴处”,采草木这英以充饥的清贫隐逸生活

2、在开始焚书的地方,他们最后会焚人。

3、四皓,是四位皓首银须老人,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鹿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皆秦博士,后因逃避焚书坑儒来到商山。

4、山麓原有洞龙书院,明李贽所著《焚书》、《藏书》、《续藏书》半脱稿于此,其址已毁。

5、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6、明?李贽《焚书?杂述?因记往事》:“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

7、每个景区由若干景点、历史故事、典故和诗文等题材组合而成,如秦王亲政、荆轲刺秦、销毁兵器与12金人之谜、焚书坑儒、秦镜高悬等诸多历史典故。

8、石桥杨柳,烟雨梅花,江南的风情和日本似乎完全不同。江南水乡的美,让人心醉,而日本樱花的美,却让人神伤。白落梅172,华夏泱泱大国,悠悠岁月,自始皇之后瞬眼间千年即过!当年始皇暴政,民不聊生,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焚书坑儒,大建长城,豪盖阿房宫,密修山陵园,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

9、秦始皇下令焚书,三代坟籍,扫地以尽。

10、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

11、别和焚书者一起去。你难道不认为你是在通过抹杀思想存在的证据来抹杀思想吗?

12、秦王朝建立后,为了强化专制君主集权统治,秦始皇在采取了“书同文,车同轨”等重要措施之外,实施了统一思想的文化政策,而“焚书”就是其体现之一。

13、义理即从训诂名物而出者也,特汉承秦焚书之后,典籍散亡,老师宿儒之传不绝如线。”《晋书?慕容?载记》:“初,石季龙使人探策於华山,得玉版,文曰:‘岁在申酉,不绝如线。

14、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15、【出处】: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16、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屋壁中。

17、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识才尊贤如此,故吾以为真正高阳酒徒可敬也。

18、五厄的说法,出自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上书“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提出“五厄”之说:一为秦始皇之焚书,二为西汉末赤眉入关,三为董卓移都,四为刘石乱华,五为南朝梁末魏师入郢,梁元帝下令焚书14万卷。

19、提起焚书你们脑里首先想到什么

20、焚书尚见尸骸在,谁将光武视寇仇?他忍心屠城千千万,一样是替天行道洒血汗。

21、《李氏焚书序》:“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忏者。

22、想天马行空的漫画和连续剧情节,如果像秦始皇般焚书坑儒,还不如做个有用的小人物。

23、人类的心脏是一条线,有始有终,而我的心脏却是一个圆圈。我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可以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因此,我总能在人类最幸福和最不幸的时候找到他们。马克斯·苏萨克1所以我们不停地往前划,逆流而上>的过去。菲茨杰拉德1梦之奥秘,无穷无尽,梦中有神机,梦入神机。梦入神机1也许我们得心时常会寂寞、会荒芜,而文字可以给人无穷无尽得灵思。然而与文字得邂逅也需要缘分,如果有缘,当自珍惜,倘若无缘,不得识字,还可以划火,焚书取暖。白落梅1背面是恢弘的城,前面是水面摇晃的幻影,樱花伤逝,大雪降临。谁是谁命中的挂课,谁是谁生命中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哀伤的精魂。郭敬明1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1从靠近洞口河上的飞桥进入洞口,琳琅满目的景色,会使人感觉到自然的造化神奇莫测、无穷无尽。

24、一百九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25、他焚书的行为读书更加出名。

26、明末李贽《焚书豫约》,晚近苏曼殊,皆尝言应付僧。

27、这说明,“焚书令”所依托的是一个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同样发达的意识形态秩序

28、焚书”后积压自散去西汉建立后,曾与其师浮丘伯一起见汉高祖刘邦于鲁南宫

29、焚书坑儒”,禁语《诗》、《书》,“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30、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

31、当然,争抢帽子的风险也不小,从焚书坑儒到文字狱,有多少个脑袋搬家?帽子杀人哪!男人们紧紧抓住了各种帽子,女人只能靠边站了。

32、二千年前,暴君秦始皇最初统一中国,曾建造了长城并焚书坑儒。

33、文祸”历史由秦始皇“焚书坑儒”揭幕,历代相传愈演愈烈,到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达到高潮。在其临御的13年里查办的文字狱就有14起(其中处死案中人的案件有5起),数量甚至超过了其父康熙在位61年文祸的总和。

34、卖国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杀害爱国学子。

35、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孔子虽曾经历过“焚书坑儒”、“批林批孔”等厄难,几经荣辱沉浮,历史惯性终将他又推上时代前台。

36、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以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

37、指出焚书坑儒事件反映了秦王朝极端的思想专制政策,不仅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也加速了秦王朝本身的瓦解。

38、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的评价,我国学术界历来褒贬不

39、一百、孔圣,老庄故去之后,一代魔君秦始皇为求大一统,听从妖人李斯怂恿,偷修魔道,妄图焚书坑儒,毁百家之言,永享皇图霸业。

image.png

40、焚书坑儒士,欲把儒风灭。

41、始皇帝焚书坑儒之时此书被作为养生之学而逃过一劫流落江湖。

42、他试图想要劝诱盖重回他焚书的工作,但他低估了盖的决心而被他活活烧死。

43、他概括明以前图书的十大厄运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此其一;王莽改制焚烧书典无数,此其二;东汉末董卓部将屠长安书被毁尽,此其三;晋“八王之乱”使政府藏书“糜有孑遗”,此其四;梁元帝城破前焚书14万卷,此其五;隋末宇文化及兵变火烧宫中藏书37万卷,此其六;唐代“安史之乱”使旧籍“亡散殆尽”,此其七;唐未黄巢起义“内库烧为锦绣灰”此其八;北宋末年金陷汴京,“秘阁图书,狼籍泥中”,此其九;南宋末年元兵侵入杭州,图书尽皆遗散,此其十。

44、嗯!看来,仅仅焚书尚未根除祸患,曲宫,速去捉拿乱党,把他们一网打尽!

45、出处明?李贽《焚书?书答?与焦漪园》:“写至此,一字一泪,不知当向何人道,当与何人读,想当照旧剃发归山去矣!

46、《焚书?李中丞奏议序》:“孰谓洛阳车少通达国体,识时知务如此哉。

47、义理即从训诂名物而出者也,特汉承秦焚书之后,典籍散亡,老师宿儒之传不绝如线。

48、也许我们得心时常会寂寞、会荒芜,而文字可以给人无穷无尽得灵思。然而与文字得邂逅也需要缘分,如果有缘,当自珍惜,倘若无缘,不得识字,还可以划火,焚书取暖。白落梅

49、摘要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50、出处明?李贽《焚书?复邓鼎石》:“惟是世人无才无术,或有才术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趋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毙。

51、又以清世禁网太密,乾隆间更假四库馆为名,术取威胁、焚毁、改窜,基于焚书坑儒之祸。

52、裴钺的父亲是秦朝的一名博士,虽然在“焚书坑儒”中幸免于难,但他已从中看到秦帝国必不能长久,遂携家小隐居商洛山中,潜心研究“姑布子卿术”和《周易》。

53、曾与鲁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门徒浮丘伯门下学《诗经》,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离去。

54、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讲述了:“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

55、秦始皇焚书?使民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可见当时有法有令。

56、焚书、烧庙,教堂和历史文物遭毁坏。

57、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鹿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皆秦博士,后因逃避焚书坑儒来到商山。

58、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斯文扫地,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59、故宅井后的鲁壁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鲍收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的夹墙,人们为了纪念孔鲍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特地修建了这个鲁壁。

60、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

61、焚书坑儒,丝毫也不能消灭学派上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

62、对于他们焚书的行为,我认为完全不起作用,毕竟,你认为是哪个重要呢,是盗版的《红楼梦》还是正版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image.png

63、华夏泱泱大国,悠悠岁月,自始皇之后瞬眼间千年即过!当年始皇暴政,民不聊生,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焚书坑儒,大建长城,豪盖阿房宫,密修骊山陵园,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源自]

64、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的评价,我国学术界历来褒贬不

65、明o李贽《焚书o送方外上人》诗?“今日还从江上来,孤云野鹤在山寺。

66、在佛罗里达州的盖恩斯维尔市新成立的一个穆斯林同盟计划在本周六晚间组织慈善事宜,希望能转移人们对焚书事件的注意力。

67、【出处】明?李贽《焚书?李温陵传》:“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

68、逮秦始皇下焚书之令,程氏后裔,为石函秘藏,其书得不灭于煨烬。

69、秦之销兵焚书,其作

70、二是明朝政府效仿秦始皇焚书坑儒,要消毁元朝政府的痕迹所为

71、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焚书的同时,禁止私学,规定“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

72、清刘大?《焚书辨》:“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其邻里之居民因窃取之以为薪爨。

73、当年始皇暴政,民不聊生,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焚书坑儒,大建长城,豪盖阿房宫,密修骊山陵园,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

74、是秦代施行愚民政策,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秦初,秦始皇为箝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

75、花家世交孙知府前来拜访,告知范容他能助书楼得到贽的《焚书》,但要白银十万两。

76、你曾说过,有比焚书更为恶劣的犯罪,其中之一就是不读书。

77、全书以神州大地为背景,讲述造物者盘古女娲的艰难回归,讲述开天辟地,生命的来之不易,揭示了天圆地方非无稽,秦始皇为何焚书坑儒……许多的秘密

78、他们甚至出版了将韦斯特的作品,而将韦斯特曾于1933年的焚书事件中发表过煽动性演说

标签: 焚书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学生造句

本文标题: 焚书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26974.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